|
Nikon
D80
發佈日期 : 2006年 8月19日
昨日Nikon在香港透過發報會,正式宣佈 D80正式登陸香港。
由 Sonyα100 帶起的1000萬像入門數碼單鏡機,使到市場上入門數碼單鏡機,做成一定的壓力,
今天同樣擁有1000萬像素的 Nikon D80 推出市場,更加確定今後入門單鏡機是1000萬像素的方向。
Nikon D80比起D70S,最大最大的不同之處,D80除了是1000萬像素之外,還可配上直度手柄,性能接近 Nikon D200,
加上$7888這個機價,以上這幾個強項,足以証明 Nikon D70S再無立足之處。
雖然今天我們還未能即日在街上見到D80發售,但相信市場上的原價 D70S都比較難出售了。
Nikon D80 淨 機 價 HK$7,888,如連 18-135mm 鏡頭一起購買的話是 $9,980
而這枝跟機鏡,是屬於一枝18-135MM的一鏡走天涯鏡頭,非常適合旅行時候使用。
在場也有兩枝新鏡是市場焦點。
第一枝是上面提到過的跟機鏡,位於圖中右手邊。
AF-S DX Zoom-Nikkon 18-135mm f/3.5-5.6G IF-ED
另一枝位於圖中左手邊,是屬於防手震鏡頭。
AF-S VR Zoom-Nikkon 70-300mm f/4.5-5.6G IF-ED
無論是Sonyα100,或是 PENTAX K100D 都是屬於防手震機身,相信Nikon短期內都不會推出防手震機身的,
所以他們的全線新鏡,都必需以防手震鏡頭,來補不足。
所以這枝 70-300mm
就是擁有防手震技術在內了,售約四千多元。
同場也有我們Model先決內經常出現的Model,相信大家都對她們不會陌生吧。
想了解多一點現場實況的話,可到以下相簿觀看其他圖片。
http://www.avbuzz.com/event/album198
以下是有關Nikon D80的產品規格
相機類型 : DSLR 有效像素 : 1,020 萬像素 影像感應器 : RGB CCD, 23.6 x 15.8mm, 總像素:1,075 萬 影像大小 (像素) : 3,872 x 2,592 [L], 2,896 x 1,944 [M], 1,936 x 1,296 [S] 感光度 : 於 100 至 1600 範圍作 1/3, 定級遞增,另提供H0.3, H0.7及H1選擇 儲存系統 : NEF (RAW):12-bit 壓縮的, JPEG : JPEG 適用於 JPEG 基線 檔案系統 : Exif 2.21, 適用於 DCF 2.0 及 DPOF 儲存媒體 : SD存儲卡,相容SDHC 拍攝模式 : 1) 單張拍攝模式 2) 連續拍攝模式: 大約每秒 3 張 3) 自拍模式 4) 延遲遙控模式 5) 快速反應遙控模式 白平衡 : 自動(TTL白平衡連420像素RGB感應器),6種手動模式連微調模式,色溫設定(Kelvin), 或預設白平衡,白平衡包圍 (標準或Pictmotion) 5) RGB 色階圖顯示 6) 拍攝資料 7)
高光位顯示 8) 自動影像轉向 偵察範圍: EV -1 到 +19 (相當於 ISO 100, 在20 攝氏度 /68
華氏度時運作) 1)單區域自動對焦:在選擇區域內只對焦於目標 可以從 11 個自動對焦點感應器中的任意一個中選擇。 2)動態區域自動對焦:對焦於選擇區域的目標上,如果目標離開原來位置進行跟蹤,即時自動將對焦區域轉移到目標。 3)自動區域自動對焦:測量所有 11
個對焦區域,自動確定主目標所在區域並只啟動這些區域。 1) 3D 彩色矩陣測光 II(G 和 D 型鏡頭);彩色矩陣測光 II(其他 CPU 鏡頭);420 區 RGB 感應器測光 2)中央重點測光:75% 的分量分佈於畫面中央的 6、8 或 10 mm 的圈內 3)重點測光:以運動對焦區域(非 CPU 鏡頭時或自動區域 AF 選中時的中心對焦區域) 為中心的 3.5 mm 直徑圈(大約是畫面的 2.5%)測光 程式自動 [P] 連彈性程式;快門先決自動曝光 [S];光圈先決自動曝光
[A] ;手動曝光 [M] SB-600:i-TTL 均衡補充閃光(使用重點測光曝光模式時除外) 內置閃光燈, SB-800,SB-600:標準 i-TTL 閃光燈(使用重點測光時) 2)自動光圈式:配合 CPU 鏡頭的 SB-800 3)非 TTL 自動模式:配合SB-800, 80DX, 28DX, 28, 27 和 22s 等閃光燈 4)配合 SB-800 可作範圍先決手動閃光 USB 線 UC-E4、相機帶、機身蓋、目鏡蓋 DK-5、橡皮眼罩
DK-21、LCD 顯示器蓋 BM-7、附件熱靴蓋、PictureProject CD-ROM |
◆ avbuzz.com精神,人人毒我,我毒人人 ◆
謝謝收看這篇文章,你是第 個收看這篇文章的讀者。
|